
“東山鄉寺爾村冷鏈庫推動2600噸馬鈴薯反季上市,東山村淀粉廠全自動生產線帶動20余名婦女家門口就業。”10月11日,時值馬鈴薯豐收季節,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東山鄉相關負責人介紹,圍繞馬鈴薯全產業鏈,當地在種植、銷售、加工等環節開展深度合作,直接帶動農戶增收。
聚焦馬鈴薯產業發展,互助縣通過雙壟覆膜技術實現每畝增產250公斤,建成2333公頃“種薯培育—加工—銷售”閉環基地。除馬鈴薯產業外,互助縣立足資源稟賦,以全產業鏈思維打造特色產業集群,將“土招牌”變成“金名片”。互豐集團“青雜”系列雜交油菜畝產相較對照組高100公斤且遠銷蒙古國、俄羅斯,漢堯糧油通過綠色種植將出油率提升至38%,延伸出油菜花旅游、文創等新業態,“互助油菜籽”地理標志認證實現產品增值。“互助八眉豬”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互助縣14家規模養殖場聯動8000戶養殖戶,構建起“保種—繁育—加工”集群,形成仔豬培育、鮮肉加工、真空包裝、電商拓銷的全鏈條發展模式,讓“高原黑豬”香飄全國。互助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入選“品牌興農典型案例”,“互助產”成功打響“凈土青海·高原臻品”品牌。
同時,深化農技培訓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每年開展田間課堂超千場,覆蓋種植育苗、病蟲害防治全流程。五年來,互助縣累計培育新型職業農民3756名,帶動3.6萬戶農戶抱團發展,讓實用技術成為群眾致富“金鑰匙”。
此外,互助縣還大力推行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深化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建成36個殘膜回收點,年回收舊地膜202萬公斤、回收率達100%,秸稈綜合利用率達90%,通過生物質燃料加工、養殖飼料轉化實現“變廢為寶”。持續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2024年建成高標準農田571.8公頃,十年累計改造農田3.33萬公頃,農業機械化率從50%提高至77.6%。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