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富剛展示栩栩如生的皮影。記者 牛玉嬌 攝
一束光影、三尺戲臺,觀眾端坐幕布前,幕布后鑼鼓聲聲,傳出悠揚戲曲,打擊樂合著二胡、三弦,奏出河湟人耐聽的曲調,獸皮雕刻而成的影人出現在幕布上,瞬間,祥和的鄉村氛圍洋溢開來——這就是河湟皮影戲。
在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扎巴鎮雙格達村,皮影戲流傳已久。這里有一支“搶救”后發展壯大的皮影戲劇團——化隆縣扎巴鎮天籟皮影藝術團,從最初的5個老藝人,發展為如今的16人劇團,上到80歲,下到20歲,這些民間藝人不僅將祖祖輩輩流傳的戲本傳唱至今,更讓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煥發出新活力。
聽著天籟皮影藝術團團長周富剛的回憶,那些珍藏已久的古老皮影和它背后百轉千回的故事浮現眼前。

栩栩如生的皮影。記者 牛玉嬌 攝
“這些皮影有的上百年,有的幾十年,都是寶貝。”這位扎巴皮影戲的第三代傳承人,拿出珍藏的大箱子,在細心分類的夾子中搭配出武將楊六郎、身穿黃袍的皇帝、英姿颯爽的穆桂英,還有幾只老虎、幾匹馬。
陽光下,這些透亮、色彩斑斕的皮影栩栩如生,周富剛隨性拿起竹竿邊操作邊輕聲唱起來……
周富剛從小就愛好樂器,學校里學得一知半解加上自己的潛心研究,他學會了二胡、竹笛等樂器,在一位叔叔的引薦下,他于1993年高中畢業后正式參與皮影戲演出。
“當時還只是伴奏,2014年才正式開始接觸‘把式’。”周富剛說的“把式”,就是幕布后面操縱皮影角色兼任說唱的人。
“以前,村上有幾位老藝人,但有的上年紀,有的搬遷走,像我這樣新加入的傳承人很少,懂樂器的還有一些,把式就很少了,就因為這樣,村上的皮影戲有20多年的斷檔期。”
2013年,在化隆縣文化館的組織下,周富剛和幾位藝人在村里老藝人的指導下參加了幾次培訓。可是,隨著老藝人的相繼離世,那些真正有扎巴韻味的皮影戲也隨之消逝。
在沒有錄音的年代,周富剛和團隊人員只能四處求教,聽的學的也都是西寧湟中、大通地區的口音和語調。演出中,不少老人提出他們的皮影戲“不正宗”。
“真的想放棄,學起來太繁瑣太難,四處奔波,家都顧不上。”
周富剛想過放棄,可是一位大通的老師點醒了他——“那位老師說,你要是鉆進來了,就好好鉆,要唱就好好唱,這門民間藝術傳承下來不容易。”
直到今天,周富剛從伴奏變為劇團少有的“把式”,才讓這門民間藝術傳承了下來。
“武將有武將的走法,婦女有婦女的動作,你的一舉一動展現在幕布上就是這些角色的性格和氣質。”周富剛手持竹竿,輕輕擺動,講述影人動作的微妙變化。
如果“把式”的唱腔是肉、表演是骨,那影人則是皮影戲的魂。雕刻藝人用刻刀苦心孤詣,雕刻出了河湟皮影的靈魂。
周富剛拿出一個皮影牛,據說是這些皮影中年歲最久的。因為時間較長,皮影色彩有些脫落,但精妙的雕刻痕跡依然清晰可見。尤其是那些彎曲的弧度中顯示出牛筋骨的強壯,牛鞍上鏤空的花紋,和大小一致、染色均勻的梅花圖案,足見手藝人細膩流暢的刀工。
“你看這個皮影牛板板正正,犄角的彎曲度,還有脖子上大小相同的鈴鐺,整齊精巧,一般人絕對刻畫不了。”周富剛說,現在劇團只有一位老藝人金文錄掌握這種雕刻技藝,有不少人學藝,但總學不了老人那種傳神的手法。
皮影制作需先將牛皮等獸皮浸泡,經去毛、打磨、晾曬后,再參照壁畫、戲曲臉譜、民間繪畫等素材繪制圖案,用刻刀仔細刻出底板,再精雕細琢、上色,有八個基本步驟、二十四道工序。
金文錄老人掌握這門技藝有20多年,他刻畫的皮影,刀工精細、線條流暢、色彩艷麗,《水滸傳》108將、《紅樓夢》仕女圖、《西游記》人物等都是珍貴的收藏品。老人的雕刻技藝不僅讓皮影戲極具生命力和表現力,更弘揚傳承了皮雕藝術。
為喚醒年輕一代對皮影戲的喜愛,劇團在化隆縣文化館的指導下創新研究“皮影+舞蹈”的表演形式,讓幕后的“把式”走到臺前。還創新編排了一大批現代紅色黨史皮影戲、《移風易俗》等主題劇目。
周富剛說:“時代再怎么變,皮影戲弘揚真善美的老傳統不能丟,但也要創新,老藝人要打破老觀念老思想,不僅要將技藝一代代傳承下去,也要多編排年輕人喜歡的劇目。”
這些更接地氣、更有溫度的皮影戲,成功喚起了年輕人的共鳴——如今已有兩位大學生加入扎巴皮影戲藝術團,更有不少女性參與其中。
時光流轉,燈影依舊。
周富剛等民間藝人借助皮影演繹著金戈鐵馬的歲月和時代變遷的神奇,讓一代代河湟兒女感受著悠悠文脈,河湟皮影戲在他們的傳承中,正煥發出新的光彩。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