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食上桌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清晨的薄霧還未在黃河水面散盡,化隆回族自治縣群科新區的院落里已飄起胡麻油的焦香。與黃河對岸尖扎縣“昂拉果饃切”那單一純粹的麥香不同,這里的空氣仿佛打翻了調色盤——小茴香與椒鹽在熱油中爆裂,羊肉在銅鍋里咕嘟作響,金黃的馓子正從油鍋里撈起。這不是某道單獨的風景,而是化隆人家宴的日常序幕。
剛出油鍋的馓子還冒著細密的氣泡,每逢重大節日或是誰家娶親嫁女的好日子,女人們總會圍坐在油鍋前,手中的面團在十指間翻飛,轉眼就變成了一道道美食。旁邊的蒸籠里,糖包正鼓起圓滾滾的肚皮,蜜糖從褶皺處微微滲出——這是待客的最高禮數,甜在嘴里,更甜在心上。

炕鍋洋芋

金燦燦的油香
土暖鍋在院子中央咕嘟著,牦牛骨熬的湯底里,粉條吸飽了湯汁,洋芋塊燉得綿軟。這口暖鍋里,裝著的不僅是整條黃河谷地的暖意,更是親朋好友圍坐時的歡聲笑語。
面粉在化隆人手里會七十二變。揉一團面,扯一半擰成馓子,留一半搟成油香。馓子要酥脆得入口即化,油香要暄軟得能托住手抓羊肉的汁水。最妙的是糖包,咬開燙嘴的瞬間,紅糖與核桃仁的暖流倏地涌出,恰似黃河在舌尖拐了個彎。

炸馓子

手抓
這桌宴席的魂魄,藏在每個細節里。和面要用黃河的活水,發面要借高原陽光的溫度,炸馓子要選青藏高原的胡麻油,燉羊肉要加當地的花椒提鮮。更重要的是,這些味道里浸透著化隆人待客的真摯——來了就是客,定要讓你嘗遍家里的拿手好菜。
正午時分,化隆人家的家宴才真正熱鬧起來。油香疊成塔,糖包壘成山,手抓羊肉冒著熱氣,土暖鍋咕嘟著鄉愁。老人們盤腿坐在炕上,年輕人圍坐在桌旁,孩子們在院子里追逐嬉戲。在這里,每一道菜都是團圓的符號,每一口滋味都是情誼的見證。
(來源:青海日報)

糖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