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的中(藏)醫藥服務。郭靚 攝
9月18日8時30分,西寧市城中區沈家寨中心衛生院一樓診室外已坐滿了等候的居民。“90后”袁女士帶著5歲的兒子多多,她今天要找的是青海大學附屬醫院中西醫結合科主任醫師楊如意。
“楊大夫每周四都來我們中心衛生院坐診,已經好多年了。以前我脾胃不好,我媽就經常帶我來找楊大夫看病,現在我也帶著自己的孩子來找楊大夫。”袁女士的話里,滿是對“家門口看專家”的信任與滿足。
如今,這樣的場景在社區衛生院越來越多地上演。
如何讓老百姓方便“看上病”,及時“看好病”?隨著我省持續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基層衛生服務體系健全完善,縣域醫共體建設步伐加快,基層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明顯提升。社區衛生院已全面升級為集診療、康復、保健于一體的健康驛站,讓“小病不出社區、大病有指導、康復在身邊”從愿景變成了日常,社區衛生服務實現“一鍵三連”。

藏醫艾灸療法。

中醫傳統療法——葫蘆灸。
一連:專家
楊如意為5歲的多多把脈,溫柔且關懷地詢問:“小朋友,哪里不舒服呀?”只見多多手指著嘴角喃喃道:“有水泡……”
“一到秋天,孩子的鼻炎就準時發作,去年找您給孩子調理過,很快就好轉了。最近天氣忽冷忽熱,孩子鼻炎反復還伴隨發燒,嘴角起了一小片水泡,想讓您再給看看。”袁女士細細描述著孩子的病情,沒有任何帶娃就醫的焦慮。
“以前,最害怕孩子生病了,去大醫院看病,路上折騰、掛號排隊、檢查等候,一套流程下來,既費時間又耗精力。現在好了,大醫院的專家每周都來社區坐診,我們步行十多分鐘就能到,還能跟醫生慢慢聊病情,心里特別踏實!”
為讓居民在家門口更有“醫”靠,青海大學附屬醫院與西寧市多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成立聯合社區門診,讓優質的醫療資源更加貼近群眾。“自從建立醫聯體以來,每天都有經驗豐富的專家下沉到社區衛生院坐診,居民在家門口就能把病看了,省時省力省錢。”楊如意說。
除了定期坐診,青海大學附屬醫院的專家團隊還會開展教學查房、健康宣教等,帶著真技術、實幫扶扎根社區。青海大學附屬醫院全科醫學科副主任醫師李蓉就時常手把手指導沈家寨中心衛生院的醫護優化診療方案,并就病情觀察、用藥規范等細節進行實操帶教,幫助基層醫護人員提升綜合服務能力。
“專家下來了,我們的設備也得跟上。”沈家寨中心衛生院院長謝麗娟介紹,為給居民提供更加便利的檢查條件,滿足居民的多樣化診療需求,從基礎的血常規、尿常規檢查,到超聲、心電圖,再到旗艦中(藏)醫館、康復理療所需的儀器等,沈家寨中心衛生院硬件設施不斷升級,社區診療有了強支撐。“居民如有特殊需求,我們可以提前預約對應科室的專家,實現精準下沉。”
2024年1月,沈家寨中心衛生院無痛胃鏡正式開診,由青海大學附屬醫院消化科副主任、主任醫師郜茜和青海大學附屬醫院內鏡中心主任、副主任醫師白俊下沉服務,檢查費用也比大醫院更便宜,不僅提升了社區醫療服務水平,也為居民提供了更加高效、優質、便捷的醫療服務,真正打通服務居民的“最后一公里”。
二連:醫院
6月2日,在沈家寨中心衛生院正門外,居民阮先生突然踉蹌著栽倒在石柱旁,路過就醫的居民與當班保安第一時間發現異常并呼叫院內醫務人員。
主治醫師張國萍帶著護理人員第一時間抵達現場,此時阮先生已出現頸動脈搏動消失,張國萍立即指揮對阮先生展開緊急救治。快速建立兩條靜脈通道并予以氧氣低流量吸入,進行心電監護、實施心肺復蘇……一系列搶救措施有序進行的同時,社區與醫院之間一條無形的“轉診綠色通道”迅速啟動,阮先生被急救車點對點轉入上級醫院,全程沒有延誤一分一秒,為進一步治療贏得寶貴時間。
“此次成功救治,得益于醫聯體上下聯動,暢通綠色通道,讓基層首診到快速轉診無縫銜接。”謝麗娟介紹,社區通過定期開展胸痛、卒中等救治培訓,已實現基層醫生對急救的標準化處置。同時,與上級醫院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醫療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確保急危重癥患者能在黃金救治時間內獲得專業的診療。
既“上得去”也“下得來”,醫聯體建設其實是一個“雙向奔赴”的過程。“目前,社區首診患者上轉到大醫院已經十分順暢,為進一步推動分級診療,診后患者下轉社區的健康管理模式也正在積極開展。”謝麗娟說。
根據下轉患者的病情輕重以及康復需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會為他們提供三級“承接”服務:仍需住院觀察或后續治療的患者轉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住院病房;需要居家護理的患者由家庭醫生幫助建立家庭病床;病情穩定的患者則由家庭醫生進行定期隨訪,實現大病在上級醫院集中救治、康復在基層機構分流照護的合理分工。
“接下來,我們又有新舉措了。”謝麗娟說,社區衛生院將與青海紅十字醫院聯通一條“專線”,通過打造上下貫通的醫療網絡,更好地提升便民醫療的服務效率,實現信息互通和業務協同。
“居民在家門口就能預約到大醫院的檢查單,如核磁檢查等,直接完成繳費,按照預約時間可直接到青海紅十字醫院檢查,不用二次排隊。”謝麗娟說:“與青海紅十字醫院‘連線’后,通過綠色通道快速預約檢查,患者不需要再跑來跑去,極大地方便了居民就醫。”
三連:民心
你知道嗎,健康也有“分值”了。
為提升居民健康管理水平,沈家寨中心衛生院積極探索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新路徑,推出“健康積分”服務新模式,將健康行為轉化為可量化、可兌換的積分獎勵,引導居民從“被動醫療”轉向“主動健康”。
慢性病患者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家庭醫生簽約100分、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參加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集中組織的健康體檢50分……在健康行為積分參考目錄上,健康監測、慢病隨訪、健康宣教等多項積分細則清晰明了。
如何獲取這些積分呢?沈家寨中心衛生院副院長黨海容介紹:“居民通過主動參與健康知識講座、家庭醫生簽約、慢病隨訪、健康體檢等服務項目即可獲得相應積分,積分值可免費兌換相應的健康宣傳品及健康大禮包等福利,包括健康檢查、中醫理療等。”
“以前總覺得控糖很難堅持,現在為了攢積分,反而為自己養成了好習慣,主動健康的理念深入人心。”社區糖尿病小組組長任大姐說。
在沈家寨中心衛生院三樓中醫館的針灸室,記者見到居民凌姐抱著一個大葫蘆,原來這是中醫傳統療法——葫蘆灸。“天氣轉涼,我就容易脾胃虛寒,來中醫館用葫蘆灸調理過兩次,效果很明顯,胃不涼了,很舒服。”
“來中醫館的居民,病癥一般以疼痛癥居多,如頸痛、腰痛、肩痛、膝關節痛等,還有一些調理失眠或胃腸道等。居民先由醫師看診開治療單,再到中醫館治療室接受治療師的中醫治療服務。”黨海容介紹。
近年來,青海充分發揮中(藏)醫藥資源特色優勢,實施一系列改革創新舉措,中(藏)醫藥服務能力顯著提升,全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藏)醫館建設覆蓋率100%,100%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能夠提供多項中(藏)醫藥服務。
為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的中(藏)醫藥服務,沈家寨中心衛生院建立了旗艦中(藏)醫館,開設夜間門診,給上班族及上學的孩子提供靈活就診的時間。同時推出日間病房服務,實現以傳統中醫治療為主的“隨治隨走,可以報銷”的診療模式,讓更多居民享受醫改紅利,讓優質醫療服務真正觸手可及。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