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獲得者海東市民和縣隆治鄉鐵家村村民三紅蓮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
編者按:他們中,有人心系雪域、畢生奉獻民族教育事業;有人勇挑重擔、奮戰在工程建設一線;有人以柔肩擔起家庭重擔、孝老愛親;有人數十年如一日熱心公益、初心不改;有人在危急關頭挺身而出,不畏艱險;有人扎根三尺講臺、退而不休;有人鞠躬盡瘁、帶領村民致富……他們來自不同民族、不同崗位,卻以同樣堅定的信念、質樸的行動和無私的大愛,在高原大地上刻寫下感人至深的道德印記,更匯聚成引領社會風尚的磅礴力量。
自今日起,青海日報《身邊的感動》專欄推出系列報道,聚焦榮獲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獲得者及第五屆青海省道德模范稱號人物,展現他們于平凡中彰顯的偉大,傳遞直抵人心的溫暖與感動。敬請關注。
三紅蓮在自家院子里剝玉米棒。牛玉嬌 攝談起妻子三紅蓮這些年的付出,鐵汝紅的眼眶一次次泛紅,粗糙的手指不停抹去滾落的淚水——那淚水里,一半是刻骨的感激,一半是難以言說的愧疚。
1993年,三紅蓮從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總堡鄉三家村嫁到隆治鄉鐵家村,與鐵汝紅喜結連理。出嫁前,她就知道鐵家有一位雙目失明的叔叔,還有一個因高燒癱瘓在床的小姑子。
心地善良的母親叮囑她:“鐵家雖有殘疾人,但鐵汝紅是個‘攢勁人’(方言,指能干可靠),你去了要好好過日子,好好照顧家人。”而另一邊的鐵汝紅,曾滿心絕望——他從未想過,自家這樣的條件,竟真會有姑娘愿意踏進這個門。
可命運偏偏牽起了這段緣分。三紅蓮心甘情愿嫁給鐵汝紅,也讓鐵汝紅第一次感受到命運的眷顧。從這一刻起,三紅蓮的人生與鐵家緊緊捆綁,也讓她過早嘗遍了人間疾苦。
“嫁過來沒幾年,公公發生意外癱瘓在床,沒多久就走了。又過了幾年,婆婆因腦梗也癱在了床上,那日子是真苦啊……”回憶過往,三紅蓮眉頭緊鎖,聲音止不住發顫。
怎么能不苦呢?一家七口人,三個是殘疾人,還有兩個年幼的孩子,3畝薄田再怎么精打細算,也填不飽一家人的肚子。鐵汝紅說,那些年里,家里只過兩個“節”——一個是春節,每年大年二十九,她都要去對面鋪子賒些米面油鹽,盼著能過個像樣的年;另一個是春播,開春時再去賒化肥,等著種子落地,盼著秋收能有個好收成。
生活像被寫死的代碼,循環往復,看不到盡頭。可三紅蓮從未抱怨,只是沉默地扛著,一扛就是三十年。
每一天,她都是家里最早醒來的人。天還沒亮,就忙著生火做飯,接著給婆婆、小姑子喂飯、擦臉、翻身、換衣、端屎端尿;忙完病人,又得喂豬喂羊、下地干活、收拾家務……日子就這么一天天、一年年地過著。
“她什么都不怕,就怕老母親發脾氣。”鐵汝紅聲音哽咽,“自從癱在床上,母親的脾氣越來越差,飯端到跟前,說掀翻就掀翻……紅蓮經常偷偷抹眼淚。”
貧困的生活夾雜著一地雞毛的瑣碎,怎么能沒有吵架的時候、抱怨的時候。三紅蓮的哥哥心疼妹妹,曾幾次勸她:“家里全是張口吃飯的,這日子怎么過得下去……”
不識字的三紅蓮卻只是淡淡地說:“母親當初叮囑過我,嫁過來就是一家人,再難也要好好照顧,絕不能撒手不管。”
人心都是肉長的。小姑子不會說話,婆婆性情大變,唯有盲人叔叔總想著幫三紅蓮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有時幫著照顧小姑子和婆婆喝水,有時去給家里挑水,有時還會給孩子們做些小玩具……
或許正是這些微小的溫暖,再加上丈夫的理解、孩子的懂事,讓三紅蓮在命運的重壓下,總能看到一絲光亮。
三紅蓮說,伺候臥病在床的家人不難,家里經濟條件差也不難,最難的是看著家庭重擔全壓在丈夫鐵汝紅一人身上,自己卻幫不上太多忙。好在后來,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婆婆、小姑子、叔叔都被納入了低保,醫藥費報銷也為這個家減輕了不少負擔。
以前,婆婆和小姑子常年去醫院看病,家里總為錢犯愁;納入低保后,基本生活有了保障,民和縣工會還為鐵汝紅推薦了一份工廠的工作,每月能有四五千元工資,日子終于有了轉變和起色。
后來,婆婆、小姑子與叔叔仍相繼離世。說起她不離不棄、孝善兩全的事,村里無人不夸,無人不贊。三紅蓮常說:“最難的時候已經過去了,現在兒子在外地當兵,女兒在西寧打工,我們老兩口養些羊和雞,再種種莊稼,日子有盼頭了。”
三十年的操勞,讓三紅蓮右腿和腰落下了病痛,走路時像一只搖晃的鐘擺。在丈夫鐵汝紅心里,妻子平凡卻堅韌的堅守,牢牢拽住了這個曾搖搖欲墜的家。三紅蓮對家人無微不至地照顧、無怨無悔的付出,也讓這個西北漢子一次次紅了眼眶,“村里人都說我命好……是啊,我命是真好,娶了個好媳婦!”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