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 青海省人民政府網" />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不僅關乎國家長遠發展和民族復興大業,更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口發展是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事,必須著力提高人口整體素質,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為此,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強調“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并進行了系統謀劃。如何在深刻認識人口高質量發展戰略意義及發展形勢基礎上,走好人口高質量發展之路便成為當前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議題。
深刻認識人口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意義。人口高質量發展是實現創新驅動增長方式轉型的內在要求。在當前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背景下,過去單純依賴勞動力無限供給的增長模式已不適應由各類技術、要素支撐的高質量發展模式,人才素質成為高質量發展新的基礎。即通過構建覆蓋全生命周期的教育體系、強化職業技能培訓、促進全民健康水平,能夠有效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從而將豐富的人口資源轉化為科技自立自強、產業轉型升級的人力資本。當廣大勞動者知識儲備、能力結構與創新意識能夠緊密契合新質生產力發展時,中國經濟的韌性、活力與可持續增長便獲得了根本保障;人口高質量發展深刻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人口高質量發展不僅要關注宏觀層面的人力資本積累,更要著眼于每一個人的生活福祉與素養提升。這便意味著要有公平的社會環境,在保障人人享有普惠優質教育、醫療、就業及養老服務下,探索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準確把握當前人口高質量發展的基本態勢。人口素質的持續提升為現代化建設注入新的活力。目前,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至11.21年,接受高等教育人口超過2.5億,新增勞動力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超過50%。這一深刻變化標志著我國正在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與此同時,人口健康水平顯著提升,人均預期壽命達79歲,主要健康指標優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這種由教育、健康共同驅動的人口素質的全面提升,正在重塑我國現代化建設的要素稟賦結構,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有力人力資本基礎;人口流動與分布正在與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形成新的互動關系。2024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67%,人口持續向城市群和中心城市集聚,長三角、珠三角等發達區域的人口承載能力不斷增強,中西部地區部分省份人口出現回流。這種人口空間布局的動態調整,既反映了區域協調發展的新進展,也對進一步完善人口發展戰略提出了新要求。當然,如何通過制度機制創新促進人口有序流動、實現人口與經濟社會發展保持動態平衡,就成為人口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課題。
走好人口高質量發展之路的實踐要義。推動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要求我們超越單一經濟補貼思維,構建覆蓋婚戀、生育、養育、教育全鏈條制度體系。通過完善育兒補貼與稅收優惠、擴大普惠托育服務供給、落實生育休假制度、推進住房政策向多孩家庭傾斜等系統性舉措,以降低家庭生育成本。同時,要加強婚戀觀念引導,培育積極健康的生育文化,形成政策支持與社會氛圍良性互動的生育友好環境,為維持適度生育水平、優化人口年齡結構奠定堅實基礎。
深化養老服務改革,實現全體老年人老有所養。加快完善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以失能老年人照護為重點,增強居家、社區、機構等不同服務形態的失能照護能力,推動失能照護資源向城鄉社區和老年人家庭延伸。加快補齊農村養老短板,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法盤活閑置資產發展互助養老服務。同時,要著力完善多層次養老保障制度,逐步縮小不同群體、地區間的養老金待遇差距,發展中青年全生命周期的財務規劃,鼓勵發展商業養老保險,為老年人構建穩固的養老保障網。
優化人口空間布局,促進區域人口協調發展。其關鍵在于在遵循人口流動客觀規律基礎上,推行差異化人口和勞動力流動引導策略。一方面,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人口承載力,健全與常住人口掛鉤的公共資源配置機制,確保新市民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務。另一方面,對人口流出地區要推進集約發展,優化公共服務布局,培育特色產業,實現人口與資源環境的動態平衡。通過構建與區域發展戰略相適應的人口分布格局,將人口流動壓力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動力。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