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尕措指尖的金絲流淌,銅絲在畫板上漸次立起,勾勒出雪豹矯健的輪廓——它弓背繃肌,似要躍出方寸間,闖入蒼茫昆侖山脈。
這是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馬克唐鎮的尋常下午,青海寶鑒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工作室里,張尕措和她的工友,正以千年掐絲技藝,讓高原精靈在畫板上獲得永恒生命。
公司創始人李加才讓正細查打包展品箱,箱內雪豹、藏羚羊、牦牛等金絲彩砂作品,次日將隨他赴山東青島,在中國國際版權博覽會上展現青海非遺魅力。
望著張尕措手中成型的作品,李加才讓的思緒飄回十年前:彼時他在坎布拉景區工作,每日面對壯美丹霞,卻始終眷戀傳統文化。2014年,他辭去穩定工作,回到德乾村,拜村里的洛藏尼瑪老人為師,從零起步學習藏式金絲制作技藝。
“陽光下的金絲、祝福的圖案,總能讓我平靜。”李加才讓撫摸著未完成的作品,眼神溫柔。兩年苦學讓他掌握基礎技藝,但他深知藝無止境,又拜省級工藝美術師文成姐為師,系統鉆研掐絲唐卡制作。那些日子,他常工作至深夜,手指被銅絲磨破數層,卻從未動搖。
在李加才讓心中,傳承不只接續技藝,更要讓技藝滋養當代生活。他開啟“上門送教”,將課堂搬進各鄉各村,婦女們聚在村活動室學手藝。對她們而言,這不僅是學技能,更能獲得體面收入。
張尕措便是受益者,如今成為公司固定員工,月收入3000元。“曾以為老手藝養不活人,現在才知找對路子,老手藝也能煥新彩。”她說著調整畫板銅絲,雪豹雙眼已具神采,目光凌厲深邃,似凝視遠方雪山。

傳承并非坦途。傳統掐絲唐卡流程繁雜,設計、掐絲、點藍到后期處理全靠手工,費工費時且成本高,過去多面向高端收藏市場。李加才讓清楚,要讓技藝“活”起來,必須拓寬市場。
2025年,公司新建機械生產車間,嘗試在保留核心手工技藝的同時,以機械化降低部分環節成本、擴大規模。“我們不是取代手工,而是讓傳統技藝以更多形式走進普通人生活。”李加才讓解釋。
可銷路難題仍如高原烏云,籠罩著眾人。2024年,公司全年訂單僅16萬元,僅能勉強運營。為拓市場,李加才讓踏上外出考察路,云南香格里拉、成都春熙路留下他的足跡;省內塔爾寺、青海湖等地雖設作品展示柜臺,影響力卻有限。
“最難時我也想過放棄。”李加才讓坦言,“但看到張尕措她們期待的眼神,想到手藝若在我們這代失傳太可惜,便咬牙堅持。”
就在李加才讓為銷路發愁時,黨和政府伸出援手。尖扎縣委宣傳部將他的作品推薦至各類展銷會,幫助他對接潛在客戶,此次青島參展機會便是當地政府幫忙爭取的。“政府不僅給平臺,還幫我們對接資源。”他指著展品箱,語氣滿是感激。州縣級相關工作人員多次來公司調研,幫助制定發展規劃、聯系專家指導產品創新,這些扶持如及時雨,讓非遺幼苗在高原沃土上扎得更深。
李加才讓最愛看張尕措制作雪豹:“你看她做雪豹眼睛時的專注,像在賦予它靈魂,這就是手工技藝不可替代的價值。”她們的作品里,傳統與現代完美融合——工藝承自祖輩,題材卻是具有時代氣息的高原生靈,這種創新讓古老掐絲唐卡技藝煥發新生。
次日,李加才讓將帶著這些高原精靈前往青島。他明白前路仍長,銷路困境不會一夜解決,但每一次參展都是播撒種子的機會。“不可能一步登天,一步一步來。”這是他常掛在嘴邊的話,也是人生信條。他堅信,只要堅持走下去,承載青海故事的金絲作品終會走向更遠的地方。
在亙古高原,這些以指尖守護文化根脈的人,正如雪豹堅守家園般堅守著祖先傳下的技藝。他們腳下的路還很長,但每一步都踏實堅定——因為他們知道,有政府扶持,有自身努力,金色絲線終將織就非遺傳承的嶄新圖景。
(攝影:實習記者 張富昭 記者 張多鈞 楊紅霞 才貢加 潘 昊)
(來源:青海日報)